文化是民族的灵魂2009/12/30 21:41:16 王能宪 来源:北京齐家盛装饰装潢有限公司 已访问:3361 次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战略任务,是根据邓小平理论,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和21世纪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确定的,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原则,融会了我党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文化思想。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里既包含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著名论断;也包含了邓小平关于“四有新人”和“三个面向”的光辉思想;特别是把江泽民在纪念建党7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三者有机统一的思想,进一步加以发展,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成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迈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时候,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当代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去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主要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进行了专门部署。党的十五大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地提了出来,并展开了精辟的论述。通过学习,我对报告中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论述有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第一,强调文化与经济、政治有机统一,不可分割,这三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毛泽东同志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及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在我国刚刚结束“文革”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时候便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要同时抓,经济与文化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决不能一手硬,一手软,这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十分突出的思想,与毛泽东关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关系的论述完全一致,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则。十五大报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文化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因此进而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并且确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统一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理论,而且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上升到“纲领”的高度,如此突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强调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力”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只有搞好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社会才能全面进步。文化建设的状况如何,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改善,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又大胆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文化,既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博采世界文化之长,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生命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传统文化,它不仅使这一民族5000年来绵延不断,自强不息,而且至今仍然滋养哺育着占世界人口1/5的炎黄子孙。毫无疑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应当建立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但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还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8年组织实施了“世界文化十年活动”,提出了“将文化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的命题,倡导形成新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应对发展的质量和人的因素予以更多的重视,而且能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各种措施中建立起对文化方面的重要性的认识。”1995年又发布了“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题为《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长篇报告,充分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重视文化的发展战略,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多元共存与互补,并计划于本世纪末召开“文化与发展”世界高峰会议,这将是与世界“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一样,专门讨论文化与社会发展问题的最高规格的世界性会议。在这样的国际文化环境面前,我们一定要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事务,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四,强调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我党历来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毛泽东把知识分子看作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邓小平一贯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报告》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指出:“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分子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同广大工人、农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这里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也对知识分子提出要求和希望,广大知识分子应当在十五大精神的鼓舞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整个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以上几条集中到一点,就是要通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年前,岭南派画家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