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艺术:学习管理者方法和管理的艺术2010/8/23 22:32:18 来源: 清华领导力培训 已访问:6058 次 |
企业管理的艺术工作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反映这门工作的学科知识,既有管理科学,又有管理艺术。在这里我只想浅谈一下管理的艺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大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管理的艺术水平。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是管理的艺术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是管理者实现管理职责的重要保证,是管理者的要诀。因此,学习、研究管理艺术是很有意义的。大凡成功的企业均有其内在功力和外部的机缘。只有善于把别人付出的惨痛代价化为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因此,对成功与失败企业的理性思考和比较分析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借鉴。 艺术是多元化的。通常所说的艺术,一般是指文学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创作者思想感情,以期引起人们形象思维的一种社会意识行态。 艺术,指的是处理管理问题的才能和方法,也就是技巧。管理艺术也是多样性的,管理才能和方法可以多方面的,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研究和运用管理的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管理就是艺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的领导管理的艺术;二是管理的艺术方法。 一、管理者的领导管理的艺术 企业所有者从资本家,到知本家,在这名称变化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演变的轨迹。事实上,现代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以“企业人”为核心团队的时代。也就是说,企业竞争战略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品质服务为作业控制,在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竞争战略中。因此,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更要具备一定的领导管理的艺术。 领导管理的艺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综合企业实际而表现出来的领导技能。这种技能并不单纯取决于管理者对事业的忠诚,而更多表现为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具体分析复杂环境的综合判断能力。管理问题无处不在,头绪复杂,因素众多,情况多变,具有动态随机性。有人做出这样的统计:一架飞机的设计参数为10万个,洲际导弹的可变参数为100万个,而跨国企业的管理问题可变参数约为1千万个左右,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西蒙所说,“愈往高层,领导人就愈无法找到符合决策的明确程序,这就往往要依靠高级管理人员本身的经验、判断力、直觉和创造力。”管理者好的领导管理的艺术就象轴承中的润滑油,领导管理的艺术水平高,轴承就能速正常和平衡运转,管理者处理问题才能“游刃自如”。那么,管理者怎样才能拥有高水平的领导管理的艺术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者本人的素质与性格。 管理者是直接接触部属,他不仅靠权责实行政手段指挥,自身的言行也必然会影响和带动部属。管理者要有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判断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不尚空谈,敢于承担责任;要有客纳人才、礼贤下士的宽阔胸怀;要有勤勉朴素,踏踏实实,不求形式的工作作风;要有机动沉着,刚柔兼备,遇事冷静的个性;要有平易近人达与幽默的风格。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要以个人的职业品德赢得部属的信赖。管理者本人的素质,对其它知识如历史、地理、天文、艺术、文化等的兴趣和爱好,都有可能被运用到领导管理的艺术中。管理者个人的修养和性格、爱好,常常在它所领导的企业和部属工作人员中表现出庄重、热忱、坚定、沉着、大方、自然;一个粗鲁、自肆、不懂得沟通与尊重、狂妄自大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对于一个好的管理者来说,还需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性格。我们所从事的企业经营管理不会是一帆风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求其管理者具备精明灵活,思维敏捷,善于审时度势,敢于拍板决断的大将风格,决不能畏首畏尾,急噪冒进。正所谓:“事业常成于坚韧,败于急噪。” 2、管理者要有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 现代管理的艺术工作没有可循的现行的“模式”,借鉴是可以的,照搬是行不通的。创新集中表现在开拓思维,改变观念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进行稳步的从战略、策略到操作的实践。现代经营管理艺术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者的领导管理的艺术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只有积极扬弃,才能获得生机。“创新”成为一个企业能否成长壮大的因素。所谓持续的竟争优势,正是不断思考与改革的动力。“不保护过去的旧东西”是现代管理者的座右铭。管理者要对工作勇于探索,改变观点,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战胜自我。惟有创新,管理者才能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做到处事不惊,充分运用团队智慧去解决问题。 3、管理者应该是部属可信赖的人。 这是管理者领导管理的艺术的综合反映,简单地来说,也就是让部属感到你是他们的教练和辅导者。管理者在部属心目中,应该经常保持一定的魅力和吸引力;在体现管理的艺术工作中一丝不苟,处处注意严格要求的作风。要有向部属显示自己才能的实力,如果能以才能使部属成为自己的“知己”,那么,无论是多大的工作问题,部属也不会退却。同时应建立可通过共同努力达成的目标和愿景,让大家感受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望的景象,形成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的团队力量。体验职业感、价值观和信赖的心智。 二、管理的艺术方法 管理的艺术方法,也可以说是管理的艺术方法的技巧。在管理的艺术方法上,同样一件事,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和收到好效果的时间也不同。我们的许多管理者仍然是凭经验领导和决策;其实,经验领导和决策也有许多管理的艺术方法上的艺术,只不过是没有注意、总结和提炼罢了。还有一部分管理者,大多数凭着资历、权力去压服人。效果会好吗?可能是适得其反。关于管理的艺术方法,概括如下三个方面: 1、要有适合目标 只有不断地追求目标,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反之,如果在企业中以低标准要求,一味地迁就部分员工的落后意识,员工在后来也未必对工作、对企业感到满意,企业的发展则更会受到阻力,停滞不前,就是倒退。如何制定发展规划,制定可以达到的目标,让适度的压力成动力,才能上下齐心,不断地取得经济效益。因为,主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包括我们达到目标所倾向于采取的手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作为共同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目标的手段实际上是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组织建立共同愿景的核心,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共同愿景才能成为引导组织成员为其实现去奋斗、去努力的旗帜。(案例略) 2、抓本质和时机。 突出重点并兼顾一般的方法,能够找出而且抓紧可带动整个链条的重点环节,但又不孤立地抓重点以致丢失一般,作为领导的管理者精力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顾全。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说过:“对于统帅来说,知道一切细节是有害的。”领导者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这样会削弱下属的积极性,也会在属部面前减弱了你的影响力,因为事实上你并不可能全部保证在处理这些工作的正确性,抓住问题的本质,才是关键。 对新上任的管理者,如果你资历较深,通常上级都寄予很大的期望,下级则一般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这时,如果选择一些关系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作出正确的、客观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手法,工作可望从此打开局面,如果是一个比较年轻、资历较浅的管理者,不妨采取迁回的的策略,因为一开始就在内部大抓整顿,即使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所谓“三把火”。但是,在这同时,一种不服气的,涉及切身利益的人的不满情绪可能在悄悄地滋长,这将是你今后工作时“不稳定因素”。在上级支持的热度下降后,如果企业又发生新的问题,这时上下夹击,马上形成“内外交困”的局面;工作就很难继续下去。如果先做些外部的宣传工作,同时完成一些企业急需而且又能给各方面带来利益的的事情,站稳脚跟,取得上级和部属的支持,让他们觉得你是能办实事的,从而使自己在企业内部树立起一定的影响力,让部 属有一个适应“缓冲”的过程,这时,再回过头来一项项地,扎扎实实抓整顿,效果可能会好一些。这就是抓时机的艺术。 本文拟将通过“人才配置”、“激励”、“培养”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所谓配置,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人也许适于从事推销工作,而有的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各尽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见是有利的,反之,既无法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又会使得员工心中不满,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有合理的配置。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预测有多少工作岗位,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填补,该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企业吸收新成员。 激励,就是为每个职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会满足他个人的需要。 说起激励,过去我们主要靠精神激励,而近年来,所强调的又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激励。这是在今日的中国一种普遍的思想,同时,也是企业界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它的效果如何呢,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又将如何呢?应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我们必须掌握适度。这一点,从西方管理学百余年的经验中得到了证明。 早期管理者认为,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有可能,他就会逃避工作。由于人类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并以惩罚相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付出适当的努力。一般人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基于这一观点,企业所采取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所期望的,员工们付出了“适当的努力”,企业毕竟还是有所收获,但同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对付磨洋工的现象。本世纪初,一种新的理论风行起来。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积极性背后有一经济动机,如果在能判断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指挥,接受管理,结果是工人得到实惠即工资增加,而企业主增加了收入,方便了管理。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大大的进步。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引导,同时,也不再将工人与管理者摆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了。这也是当今中国使用最广的激励形式。但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形式也有致命的问题。之所以在中国目前看来很有效,是因为中国普遍的收入很低,低水平的生活决定了企业员工们对于收入的重视。但从长远看来,企业员工们总是期待着工资的上涨,只有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才能维持员工的积极性。具体说,当员工第一次增加工资时,会使得员工获得极大的满足,致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员工产生对下一次增加工资的期望,如果不能再次增加工资,将导致员工的被剥夺感,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能够增加工资的话,又有三种情况,或者达到员工的期望值,或者达不到,或者超过。如达不到,当然效率下降,如果达到而没有超过,将会使员工产生理所当然的心态,充其量只能维持当前工作水平,如果超过,则会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但同时也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值。这样就导致一个循环,企业陷入了只能不断扩大盈利的地步,一旦盈利降低,后果可想而知。 另外,纯粹与金钱挂钩,只能使员工心中认定与企业的关系为纯契约关系,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当有其他变化时,如其它企业提供更高的薪水,职工将义无反顾地去投奔。而且,即使企业能够不断地增长工资,依然不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当工资高到一定时候,其对员工的意义就会下降,举例说,员工的工资由一千元增长到两千元,这多出来的一千元对员工意义极大,而当工资由两千涨到三千时,这一千就不如前面的一千重要,而三千变四千,这一千意义就小多了。虽然增长数额是一样,但在职工心目中的价值却呈曲线。更何况,出于某种心理因素,领导者对于员工工资的增长往往会越来越小心,这样怎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呢。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病理学教授梅奥率领哈佛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这就是著名的霍桑工厂实验。在“继电器装配室实验”中发现,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作业条件,而是职工的情绪。在“面谈计划”中发现,离开感情就不能理解职工的意见和不满;感情容易伪装;只有对照职工的个人情况和车间环境才能理解职工的感情;解决职工不满的问题将有助于职工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实验,梅奥等人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福利的好坏,与工人的生产效率并非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相反,职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在 在我们继续探讨其它激励手段之前,再回过头看看金钱的作用。尽管如上面所述,金钱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但同时又很难想象在报酬很低的情况下会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这一点在实践中也是很清楚的。怎样处理金钱与其它激励手段的关系呢? 六十年代,美国学者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根据该理论,我们将金钱称为保健因素。它对满足员工需要所起的作用只能保持人的积极性,还没有起着激励作用,只能预防人们对工作环境发生不满,如同保健因素能预防疾病一样。所以这样看来,我们不能指望只凭高工资就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但我们更不能指望有办法使员工在工资水平很低地情况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人也有,但绝不是普遍现象,在通常情况下,会导致员工的不满。人的行为取决于其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有层次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人是由低到高逐渐满足其所有需要。当一种需要获得基本满足时,对人的行为促动作用会降低以至消失,而高一级的需要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结合企业管理的艺术,企业对职员生理需要满足所能提供的是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这是职员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企业使职工努力工作的基础。这一点能够满足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其它的激励手段。 职员的安全需要所追求的是保障职业,防止意外,企业的职业保证、退休金制度和健康保险制度都是针对此种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是最基本的需要,从双因素理论来看的话,都是属于保健因素,做到这些并不一定能使职工全力以赴地工作,但做不到的话,就一定会使职工不满。后面的几种需要是社会性需要,现代所谈的激励,主要是针对这几种需要的。 社交的需要。职员所追求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的接纳与组织的一致。企业需要通过协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团体活动制度、互助金制度、娱乐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董事长小汤马士·屈臣有这样一段言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随之而来的高昂士气。要达到利润目标就必须借重优秀的员工努力工作。但是光有优秀的员工仍是不够的。不管你的员工多么了不起,如果他们对工作不感兴趣,如果他们觉得与公司隔膜重重,或者他们感到得不到公司公正对待———要使经营突飞猛进简直就难若登天。良好人际关系说来容易,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时刻不忘力行其事,同时要确实知道经理人员是正在和你一起同心齐干的。 尊重的需要。职员所追求的不外是地位、名分、权力、责任、与他人薪水的相对高低。企业对此建立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资金发放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信任是满足员工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人都乐意得到管理层的信任,乐意聆听管理层对他们解释各种政策和发展方向。而事实上许多公司的管理层都倾向于尽量不向员工透露公司的情况,尽管其中并没有什么保密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表现为在工作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的需要。如果能够在职员中树立此种信念,企业将无往而不利。在这一需要的驱使下,职工追求发展个人特长的工作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通过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计划、劳资会议等措施来激发和满足职员这一需要。分权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分权给予员工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领域,其 基本约束仅仅为目标,至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则任由员工去选择,去创造。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使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其斗志,从而积极地工作,而且会了解如何有效协调配合,导致员工之间关系密切, 气氛和谐。企业应尽可能激发引导员工高级需要的实现,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赫茨伯格归纳了这样的几点: 回到组里,我开始试着以坚定、严厉的态度对待这个老员工。在公开会议上,他如果故意反对我的观点,我会正告他,九成以上的人都赞成这个观点,因此没有在会上讨论的必要。在非公开场合,对他漫不经心的工作态度,我也提出过严厉的警告,另外,我给他明确了工作目标,当他达不到的时候,我会及时提醒他。对他说话时,我也不像以前那样像温吞水了,而是有条不紊、斩钉截铁。一个月后,他终于发现,开复已经不好惹了,苹果已经不好混了,不久,他就开始另谋出路,主动离开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