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装修公司 收藏本站联系我们网站导航 推行家装革命,唤起家装理性,指点家装迷津,引导家装消费,传播装饰文化,致力装饰事业。
企业资质
客户心声
规范管理
QQ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北京总公司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武汉分公司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昌分公司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宜宾分公司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德阳分公司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丹阳分公司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咸宁分公司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延吉分公司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充分公司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荆州分公司
推荐阅读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道德经典

二十四孝

2012/11/12 12:26:40    来源:百度百科 已访问:4357 次
 

孝感动天

  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鹿乳奉亲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

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拾葚异器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埋儿奉母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ú]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怀橘遗亲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哭竹生笋

  三国时期吴国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孟宗(?—271),字恭武,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扼虎救父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恣蚊饱血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尝粪忧心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涤亲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编辑本段版本二介绍

孝闻天下

  舜,有虞氏首领,又称虞舜。母亲早亡,继母生子名象。继母与弟象对舜心怀嫉恨。舜的父亲眼瞎,又不辨善恶,偏听偏信,对舜虐待,以至加害于舜。有一次,他们要舜去修补谷仓仓顶,待舜登上仓顶,他们却抽去梯子,放火焚烧。舜挟着两个斗笠,从仓顶飘然而落,毫发无损。又有一次,他们要舜去淘井,舜刚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滚落,舜从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继母及弟象十分惊恐。尽管他们对舜屡次加害,舜对父母孝敬如初,对弟象依然友好。帝尧知舜至孝,又见他德才兼备,使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禅让给他。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后世尊为“远古圣王”。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郯国(今山东郯城)国君。年幼好学,聪慧仁德,孝敬父母。父母患眼疾,人说鹿乳可以治愈,郯子便四处寻求,未能得到。郯子见父母受眼疾折磨,心急如焚,使裹着鹿皮,假扮小鹿,混入野外鹿群中觅取鹿乳。鹿生性机警,胆小怕人,又善于奔跑,郯子连去几日,终未如愿。一日,裹着鹿皮的少年郯子,在野外与猎人相遇,猎人张弓要射,郯子急忙站起来,将实情相告。他的孝行感动了猎人,猎人以家中驯养的母鹿之乳相赠。邻子得到鹿乳,赶回家中为父母治疗眼疾。

孔子论孝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尊为“至圣”。他提倡孝道,主张对父母要尊敬、奉养,不违背父母意愿。父母生时要事之以礼,死后要依礼安葬,依礼祭祀,经常追思。孔子用孝悌为“仁之本”的学说教育弟子,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孔子三岁丧父,母亲颜征在,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成人。孔子对母亲十分孝敬。在他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依礼父母应该合葬,但他不知道父亲葬于何处。孔子便将母亲棺柩,停于鲁国繁华的五父之衢,长跪啼泣求问,终于感动了一位名叫挽父的赶车人的母亲,并在这位老妪指引下,使父母合葬一处。孔子父母合葬墓,在曲阜城东15公里处的“梁公林”,至今仍有游人前往拜谒。

芦衣谏亲

  闵损,宇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弟子。幼年丧母,后母生下两个儿子,对他十分冷落,好饭给亲生儿子吃,暖衣给亲生儿子穿,但闵子骞从无怨言。一年冬天,全家外出,别人不惧寒冷,唯有闵子骞冻得两手发抖,缰绳落地,引起父亲恼怒,挥鞭抽打。皮鞭打破棉衣,露出的不是棉絮,却是荒野中采来的芦花,父亲这才知道闵子骞遭受虐待的真相,要将后母休去。闵子骞长跪在地,苦苦哀求:“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要求饶恕后母。父亲受到感动,放弃休妻。后母羞愧改过,从此对三个儿子一样疼爱。闵子骞以孝行促使一家人和睦的事迹,受到孔子赞许。后人把闵子骞列为孔门贤人“四科”的“德行”之科,受到世人尊重。

负米养亲

  仲由,春秋末年卞(今山东泗水)人,孔门弟子。少时家贫,平时挣来的钱自己不花,让父母吃饱穿暖。房子破了,自己修。无钱买菜,自己种。卞地粮贵,他便到远处去买。后来,仲由到曲阜求学,发现当地粮价比卞地便宜,便常从曲阜买粮,步行百里,背回家中奉养父母。如此寒来暑往,经年不辍。因仲由学业有成,许多人聘他到外地做官,他对人说:“父母在,不远去。”直到父母谢世,他才去外地供职。后来,仲由南游楚国,楚王授以要职,从车百辆,生活优裕,但每当想起当年无力使父母摆脱饥寒时,常悲从中来。他对人说:“子欲养,亲不在,悲痛在心!”“父母死后杀牛祭祀,远不如生前给老人杀只鸡吃。”

曾子倡孝

  曾参,春秋末年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他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小的一人,却能领悟孔子思想——忠恕之道,并倾力传承,被后世尊为“宗圣”。相传,曾子作《孝经》。曾子认为,孝为“德之本”,“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乎孝”。曾子更是身体力行。自己清苦,却在赡养父母方面十分尽心。他经常对父母问寒问暖,关怀备至。父母喜欢吃的东西,自己不吃,留给老人享用。他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给,不敢任意毁伤。出门在外,时时想着父母。父母死后,曾子痛哭不止,泪如泉涌,后世在他的家乡曾庙中建有“涌泉井”,以示纪念。

孟子重孝

  孟子,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父亲早亡。孟子少年受母亲“三迁”、“断机”之教,努力攻读,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大师,后世尊为“亚圣”。在孔子谢世百年之后,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孝道理论。他认为,天下事,“孝亲为大”。他以为,那种不事生产、懒惰成性、贪财好色、不赡养父母、好勇斗狠、陷父母于不义的人,都是不孝。孟子论孝,还有一个可贵之处,是他把“孝亲”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敬老观念。母亲死后,孟子以隆重的礼仪殡葬,有人批评他葬母规格不应超过父亲。他说:当年没有条件依礼葬父,今天有了,依礼葬母是对母亲,也是对父亲的怀念与尊敬。

上书救父

  淳于意,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人,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医术高明,救死扶伤,远近闻名。汉文帝四年,当地豪强诬告他致人死命,买通地方官员把他拘捕,准备押解京师处剕刑(砍足)。临走以前,淳于意悲愤地对五个女儿说:“可惜,你们都不是男子,家中出了这么大的事,你们谁也救不了我。”小女儿缇萦却说:“女儿虽小,甘愿为父解忧。”于是,她跟随押解父亲的囚车到了京师,冒死向皇帝上书,申诉父亲冤情。她说:“自古死者不能复生,断足不可复续,要想改过自新,也来不及了。小女愿被没为官奴,替父赎罪。”疏文感动了汉文帝,赦免对淳于意的刑罚,并接受缇萦建议,下令废除肉刑。

卖身葬父

  董永,西汉千乘(今山东博兴)人。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董永,渡过难关。

行佣孝母

  江革,东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人。年少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以孝敬母亲远近闻名。当时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吃不上饭时,采到野菜先给母亲吃。历尽艰险,孝行如一。江革曾多次被贼掳去,他总是涕泣哀求,声言老母急需照顾,情真意切,使贼人不忍加害。后来,战乱平息,母子回到家中,生活仍旧穷困不堪,江革靠做佣工奉养老母。当时,地方上每年要查验户籍,江革的母亲不便走动,他便自己拉车,载老母前去,乡里百姓尊敬地称他“江巨孝”。

卧冰求鲤

  王祥,晋朝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性至孝。其母早亡,继母朱氏,生子王览。朱氏偏爱亲生儿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饭。但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汤药必先尝后进。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一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继母。继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礼安葬。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特别尊敬,兄友弟恭,远近闻名,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临沂“孝悌里”至今犹存。

辞征孝亲

  李密,晋朝阳武(今四川彭山)人。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撇下年幼多病的李密。祖母刘氏对他精心抚养,祖孙相依为命。李密长大后,努力攻读,成为著名学者。祖母年迈,李密更加悉心照料。祖母生病时,李密侍奉夜不解衣,饮食、汤药必先尝后进。李密谨遵祖母教诲,在当地讲学育人,声名远播。晋泰始初年,皇帝征诏李密,欲任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事已高,无人奉养为由,不肯应命。在他上皇帝的《陈情表》中,说祖母已是风烛残年,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祖母死后,李密才出来做官。李密的《陈情表》童蒙能诵,李密孝敬祖母的事迹也随之千年传颂。

孝母勤廉

  陶侃,晋朝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早年丧父,家中贫寒,在母亲綦氏教育下,修身自省,好学不倦。早年,他做监管鱼税的县吏时,请朋友带回几条鱼,母亲拒收,还写信责备他“假公济私”。陶侃听从母训,为官清廉,公私分明。有位叫范逵的人,曾登门访问陶侃,见陶侃母亲抽出铺床的草苫为客人喂马,剪下自己的头发换酒待客,对陶侃母子十分敬佩。后来,陶侃官至侍中、太尉、长沙郡公的高位,依然清廉、正直、勤奋。陶侃为铭记母训,找来一百块砖,早上搬出书房,晚上搬回书房,如此往复不断,以励志勤力。他还把勤奋勿惰、清廉勿贪的母训,拿来教育部下。

替父从军

  北朝乐府诗中有一首《木兰辞》,向人们介绍木兰从军的故事。据民间传说,木兰姓花,其父花弧是被编入军籍的士兵。木兰十分孝顺,服侍父母周到备至。一年,敌军寇边,朝廷对有军籍的人按例征发。当时,花弧染病,不能应征。随父长大的花木兰,早练就一身武艺。眼看父病不能出征,朝廷又催得火急,为解父忧,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戍守边疆十二年,屡立战功,竟无人知晓她是女子。及班师回朝,皇帝要封赏花木兰,她却坚辞不受,说自己一不求官爵,二不爱钱财,只愿回家孝敬父母。这时,人们才知道她是女子,时人传为佳话。如今,这首带着中国孝道文化特色的《木兰辞》,已唱响世界。

代父受刑

  吉翂,南朝莲勺(今陕西大荔)人,世代居于襄阳。十五岁时,任吴兴原乡令的父亲遭人诬陷,被捉拿治罪。吉翂到处哭诉父亲的冤情,使许多人受到感动。其父因为不服审讯,越加得罪官府,判为死刑。吉翂击鼓鸣冤,愿代父受死。管理刑狱的官员蔡法度,认为吉翂孝行可嘉,但念他是个孩子,未必出于自愿,便很严厉地说:“我可以允你代父一死,但你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吗?”吉翂说:“我当然知道。只要父亲脱险,我情愿去死。”蔡法度又问:“你知道受刑苦吗?”吉翂说:“我代父受刑,苦也情愿。”面对酷刑,吉翂毫无惧色,一再申明:“我是代父受刑,死也心甘。”皇帝得知吉翂的孝行,下诏重新审理其父案件,知是冤案,遂赦免他父亲,也释放了吉翂。

学医疗亲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名医。少年聪慧,家境贫穷,父母有病无钱医治。看到父母深受疾病折磨,孙思邈十分难过,决心学医为父母疗疾。于是,他到处拜师,刻苦学习,不断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他在学医过程中,深知百姓缺医少药之苦,便背起药箱,深入民间,不辞劳苦,不计报酬,想方设法给人医治疾患。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孙思邈从病理、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到内、外、儿、妇、针灸等各科疾患,进行全面总结,写成《千金方》、《千金冀方》等医学名著。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尊为“药王”。

斥盗护婆

  卢氏,唐朝范阳(今北京大兴)郑义宗的妻子。自小恭顺仁德,读书明礼。出嫁后,对婆母十分孝敬,远近闻名。一天夜里,丈夫外出,一伙强盗闯入家中抢劫,卢氏用身体护住婆母,不许他们伤害老人。强盗凶狠的鞭打,使她几近昏倒,但仍紧紧护住婆母。事后,有人问她当时是否害怕,卢氏说:“人和鸟兽不同,因为人讲仁义。街坊邻居有事还要相助,何况自己婆母。婆母如被贼人杀死,我还有脸独生吗?”婆母对卢氏的舍身救护,深受感动,她对人说:“圣人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越在危难之中,越看出我家媳妇的一片孝心!”

尽忠报国

  岳飞,南宋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幼年家贫,父亲早亡,事母至孝。岳飞谨遵母命,刻苦习文,又学得一身武艺。十九岁应募从军,不久,守父丧还乡,后应募抗金。起初,岳飞因母亲需要照顾,作为家中独子不肯远行。母亲对他说:“一个人应尽忠,也应尽孝。如忠孝不能两全,二者只能取一时,理应尽忠,尽忠也是尽孝。”岳母为使儿子记住这番教导,在他的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宇。岳飞谨遵母命,毅然应征,以军功授秉义郎,后升为统制。后岳飞作为主帅,统兵北伐,他率领的“岳家军”能征善战,收复大片失地。“尽忠报国”的岳飞,也被誉为忠孝两全的名人。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天长)人,父亲做官时娶妾,生朱寿昌。七岁时,父亲将他接回家,但不许母亲随行,母子一别五十年。后来,朱寿昌任阆中知县,时时想念生母,到处打听,始终没有消息。出于虔诚,他刺破手指血书《金刚经》,希望感动上天和世人,但仍未寻到母亲。在他五十七岁那年,决然弃官寻母。朱寿昌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陕州找到母亲。原来,母亲迫于生计,已经改嫁,并生有二子。母子相见,悲喜交加。母亲见了儿子,了却多年心愿,使催促他回去做官,朱寿昌却坚持将母亲及两个弟弟一起接回家中,辞官奉母。他的孝行,受到宰相王安石和翰林学士苏轼的赞扬。

打虎救母

  谢定柱,明朝广昌(今山西大同一带)的一个农家子弟。在他十二岁那年,家中耕牛走失,母亲抱着年幼的弟弟追赶,谢定柱紧随其后。母子追进深山,忽然跃出一只猛虎,向母亲扑去,母亲吓得摔倒在地,弟弟甩出好远,两人将陷于虎口。谢定柱毫不犹豫地举起一块石头,向老虎打去。受伤的老虎,向林中逃窜。谢定柱赶快抱起弟弟,扶着母亲向返回的路上走去。不久,老虎又从林中呼啸而出,再次向母亲发起袭击。谢定柱抓起大棍,再把老虎打退。此时,谢定柱手举石块,警觉前行,谁知,老虎第三次袭来,并死死咬住母亲的脚不放。少年谢定柱越战越勇,举起石头照准虎头猛击,受伤的老虎这才逃入林中。永乐十二年,皇帝下诏表彰谢定柱打虎救母的英勇事迹。

以孝教僮

  陆陇其,平湖(今浙江嘉兴)人,清朝著名学者。在他任灵寿县令时,一位老妇人状告儿子忤逆不孝。他见少年一脸稚气,不像坏人,便对老妇人说:“我署中缺一小僮,可由你儿子暂代,以后有了僮仆,我再惩罚他。”老妇人回去后,陆陇其让这位少年在自己身边做杂役。陆陇其晨起必先向母亲请安,母亲洗漱后,又亲侍老母用餐。每遇闲暇,陪老母安坐,或讲故事,或拉家常,以为欢乐。老母偶有不适,必身边侍奉。几个月后,小僮跪下啼泣着说:“先生的一举一动,教育了我,我回去向母亲认错,日后一定要像您一样孝敬母亲。”小僮回到家中,向母亲诉说半年来的感受,母子痛哭一场,共同感谢陆陇其身教之恩。

积钱葬母

  《清史稿》中记载一位不知姓名的哑人,有人说他是云南昆明的乞丐。他每次行乞回来,讨到干的让母亲吃,自己吃稀的。讨来稀饭,让母亲喝,自己就不吃不喝。冬天衣服少,睡觉时与母亲靠到一起,用自己躯体温暖母亲。发现母亲不高兴,他会做出各种奇怪样子,博得老母一笑。此人远近闻名,人称“哑孝子”。许多人为他的孝行所感动,除给饭食,有时也给一点儿钱。对这些钱,他不舍得花去一文,却每每暗自投进一口废井中。日积月累,井中已积了不少钱。母亲去世后,乡里打算将他母亲草草埋葬,“哑孝子”却一直用手指着这口废井,经他一再比划,人们才终于知道井里有钱。遂把井中的钱取出,安葬了他的母亲。

异国寻母

  沈仁业,清朝江苏吴县人。父亲在越南经商时,娶越南女子,生下沈仁业。八岁时,他随父亲回国,因为入境不便,母亲留在越南。沈仁业常为母子天各一方,忧郁寡欢。不久,父亲病故,他决心渡海寻母。怕母亲不认识自己,就请人绘制一幅父亲图像,带在身边。当时,正值越南国内战事,母亲带着两个年幼子女迸山避难,母子未能相遇。过了两年,有人为他的孝行感动,开船帮他再下越南,终于实现了宿愿。回程遭遇海上大风,沈仁业紧抱母亲,以防老人跌落水中。到了琼州,依例难于入境,沈仁业哭求,一位老吏为他的孝行感动,找出康熙年间允许外国人入境的文书,帮他办理了入境手续。沈仁业将母亲及弟妹接回家中,为母亲奉养送终。

四子争孝

  清朝中期,江南崇明吴姓人家,出了四对孝子孝妇。他们的父亲壮年时,因为家贫,将四个儿子卖给富家为奴。长大后,兄弟都自己赎身,并各自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兄弟们知道老父当年卖子为奴的苦楚,越发体贴老人的艰辛,争相奉养父母。兄弟议定,四家轮流奉养,每月一轮,一年中每家都能得到尽孝机会。但媳妇们认为,这样间隔太长,建议改为每天一轮,每家四天得到尽孝机会。后来,大家认为应当每天尽孝,就改为一日三餐,一餐一轮,轮过一遍,四家与父母聚餐,儿孙齐集一堂,敬听训教。兄弟们还在老人住处放下一些钱,作为零用。老人受到儿子和媳妇无微不至的照顾,活到一百多岁。《新编二十四孝图》的编纂历时三年,经专家反复论证,作了多次修改。[2]

编辑本段元代图书

  书名。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
  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 增补
  《二十四孝》 谨在原二十四孝故事基础上,增补了主人公的部分遗事,以便于读者全面、正确理解古人的孝道。 俗话说:“堂上二老就是佛”。你拜庙上的菩萨,没有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菩萨是不喜欢的。你孝敬好堂上二老,佛菩萨才欢喜。你孝敬好父母,再拜佛菩萨,那就更好了。为人子女者,如果能学习古人二十四孝,多感念父母的恩情,不要计较父母的错误,那么孝道就能完全了。社会风气也会逐渐扭转了,和谐社会指日可待。倘社会已经父慈子孝,人世间的真情必然感天动地。天地神灵必加持世人以更大的福报、消除他们的灾祸。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编辑本段名家书画

  今日流传的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名家书画,有清代王素绘的《二十四孝图册》和已故国画大师陈少梅的《二十四孝图》。
  王素(1794-1877),字小梅,号逊之,江苏扬州人,擅长画人物、花鸟,尤工人物,所作南北斗星君像,称誉一时。
  陈 少梅(1909—1954),名云彰,号升湖。祖籍湖南衡山,世居北京。他所画的《二十四孝图》完成于1938年,正是画艺步入成熟期且精力旺盛的时期。因当时日军占领天津,陈少梅避居伦敦路(今成都道)世界里1号,专情投注艺术,终日潜心作画,《二十四孝图》正是在这时完成的。长期以来,人们对陈少梅的这幅作品只闻未见,此卷也在半个世纪中数易其主,幸得天津文物公司征集到这件长达20多米的书画珍宝,于2004年春奉献于广大书画爱好者面前。综观此卷,以王素所画《二十四孝图册》为底本摹写而成,人物情节基本为原貌,但在每个人物的塑造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展现了陈少梅个人的绘画特色。
  此两套二十四孝书画,正可以为广大书画爱好者作学习和对比研究之用。
  旧社会所宣扬的二十四个极尽孝道的典型人物。旧有《二十四孝》一书不著撰人。集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娄、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褒、丁兰、孟宗,黄庭坚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诗之,用训童蒙。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刺绣和陶瓷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5层
  附录:王祥卧鱼
  汉末(185-269),拒马河畔就留传着王祥卧鱼的故事。王详,字休征,父亲早亡,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旅居拒马河边一个村子里,王祥对母亲极为孝顺。一年腊月,母亲得重病,卧床不起,求医调治,医生说:“药好买,只是引子难求——一条活鲤鱼。”时至隆冬,冰天雪地,哪去找活鱼呢!母亲垂危,孝子王祥心急如焚,急中生幻,来到拒马河边,卧在坚硬的冰层上,梦想冰化得鱼。孝心感动河神,冰化托出活鱼,王祥为之一惊,喜出望外,急忙拿回家去,给母亲煎汤熬药,服后病愈,康复如常。
  拒马河四十里永不结冰,尽管三九严冬,也是烟雾弥漫,热气腾腾,相传为王祥卧鱼所至。
  张志真——引自河北省《定兴县志》第591页文化篇。

编辑本段新版标准

  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
  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社会巨大关注和争论。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昨日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号召社会敬老爱老助老
  与传统的“24孝”相比,此次出炉的新“24孝”更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崔淑惠介绍,2012—2013年度,“心系老年—孝心工程”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5个城市,免费发放孝心宣传册,宣传新“24孝”行动标准的内涵、传唱新“24孝”歌曲和童谣,倡导“新24孝”行动,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使老年人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
  新“24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3]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4]

 

 

 

版权所有:北京齐家盛装饰装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50362号-4 网站地图 xml地图
地址:北方明珠大厦1号楼2619室(北京市朝阳区立水桥北) E-mail:bj@qjszs.com
服务热线:010-8147967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579号


© 2003-2008 BEIJING QIJIASHENG ZHUANGSHI ZHUANGHUANG YOUXIAN GONGSI

北京齐家盛装饰装潢有限公司提供:北京装饰公司、北京装修公司、北京家装公司、北京别墅装修、北京办公室装修等装修装饰业务!